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8月29日中德合作“密云水库流域保护与经营”项目走过9年,在京郊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4065公顷山地上,构建了6种符合饮用水源保护要求的林农综合管理技术模式,让那儿的山更绿、水更清、农民更富裕了。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中国办事处主任斯卡拉·库梅恩(Skala-Kuhmann)女士说:“这些模式不仅为中国国内类似地区的水源保护提供了示范,同时也为世界同类环境水源涵养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北京市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小平说:“项目实施的意义还在于,当地农民的观念更新了,他们自觉自愿地放弃那些可能会破坏环境的农业生产,转变为森林经营人员。
经过广泛的培训,项目成果将在他们手下推广到千家万户。”历程中德牵手走过9年斯卡拉·库梅恩女士说:“当前,正值北京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关键时期,全世界都在注视着北京。”这,赋予北京的环境与水源保护更加与众不同的重要意义。
密云水库是一座位于北京郊区密云县北部山区的大型水库,是中国首都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为首都市民提供了70%-80%的饮用水。在北京的耗水量急剧增加、水源严重匮乏的今天,保护北京的水源区已成为当务之急。过去,北京水资源短缺问题一直单纯依靠技术改进来解决,多采用工程方法来增加水资源供给。
但是,由于干旱和上游蓄水量枯竭,工程方法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北京所面临的水资源供应减少和水质恶化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德合作“密云水库流域保护与经营”项目于1998年9月1日正式启动。该项目由GTZ、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德国GFA咨询公司合作实施。
中德两国政府为项目投入了1亿元人民币。项目实施伊始,便确定了建立具有代表性并可以推广的、通过提高水源保护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来促进水源保护新型模式的目标。28位国际专家和46位中国专家先后投身项目,在森林水文效益、造林技术、良种繁育技术、生态果园经营技术及生态补偿理论和途径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探索。
成果构建六大工程社区广泛受益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密云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使当地的林木植被覆盖率提高了10%;年产水量增加了20%,地表径流水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水质标准;土壤侵蚀量降低了30%;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了50%,项目区内的两个行政村已达到国家生态村标准。在9年的探索和实践中,研究人员总结并形成了符合饮用水源保护要求的六大林农综合管理技术模式,即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以栽植低耗水性乡土树种为主的植被恢复模式;依靠植被自身能力恢复林地自然状态的封山育林模式;以功能为导向、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中幼林抚育模式;以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草、路相结合,保护与治理并重的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以有机农业管理为主导的生态果园管理模式。目前,近自然森林经营已逐渐成为北京市森林经营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项目通过社区综合治理,在示范区内发展经济林,修建道路、垃圾池、公共厕所,治理沟道、打浅水井,建立村民公约,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让广大社区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惠益。
影响绿色理念深入人心项目的实施,不仅绿了山、清了水,而且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斯卡拉·库梅恩女士说:“我是学法律的,原来对林业一窍不通。
项目实施期间,我常陪同德国官员和访问人士到项目区植树和考察。通过这些活动,我了解了植树的艰辛和保护水源林的重要意义。”项目区的普通农民丘秀林说:“1998年项目实施以前,我们既不知道我们村子位于水源保护区,更不知道怎样保护它。
项目实施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村子的地理位置那么重要。我们每个村民都亲身经历了项目实施给村子带来的巨大变化,村容村貌美了,桥梁架起来了,生态果园建成了,我们接受了能力培训……”项目的最大影响,莫过于通过研讨会、培训、广泛参与和建立友谊林等活动,让决策者、社区居民和广大农民逐渐认识到森林在生态环境和水源保护中的重要性,让社区居民和农民自觉参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活动。
密云县的一位副县长说:“项目不仅构建了六大模式,探索了解决水源保护的问题,而且为山区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项目结束后,我们可以继续推广利用项目的成果,使广大农民受益。”目前,项目推广面积达1.38万公顷,密云县5个乡镇、2万多人直接受益。
■相关链接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致力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企业。它为全球的政策、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提供前瞻性的解决方案。GTZ在中国开展合作已有25年,重点领域有:可持续经济发展、环境政策和能源管理。
北京市园林绿化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代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负责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事务。它在生态、经济和观赏等功能方面推动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在水源保护林经营管理方面,已成为全国性的咨询机构。
本文关键词:天博tb·综合体育,天博·体育
本文来源:天博tb·综合体育-www.d-hyakka.com